公司新闻
秋深霜重,冬意初临

霜降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,标志着秋季的终结与冬季的序幕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九月中,气肃而凝,露结为霜矣。”
昼夜温差剧增,初霜悄然登场
霜降时节,太阳直射点南移,冷空气活动频繁。气象学上,霜并非“从天而降”,而是近地面水汽遇冷凝华成冰晶的自然现象,需气温低于0℃且湿度充足。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:一候豺乃祭兽(豺狼捕猎备冬),二候草木黄落(树叶枯黄飘零),三候蜇虫咸俯(昆虫蛰伏冬眠)。
食柿赏菊,祈福迎冬
霜降习俗融合了农耕智慧与生活哲学。民间素有“霜降吃柿子,不会流鼻涕”的谚语,红熟的柿子不仅御寒补筋骨,更寓意“事事如意”。菊展是霜降的另一重头戏,文人雅士赋诗泼墨,苏轼“千树扫作一番黄,只有芙蓉独自芳”的诗句,恰合此景。此外,登高望远、进补养生也是重要习俗,如“补冬不如补霜降”的民谚,强调此时平补气血、健脾养胃的重要性。
诗词谚语中的秋意与哲思
霜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。杜牧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描绘了层林尽染的秋色;李商隐“青女素娥俱耐冷,月中霜里斗婵娟”借神话意象咏叹霜月清寒。谚语如“霜降见霜,米谷满仓”“一年补透透,不如补霜降”凝结着先人对节气规律的总结。元稹《霜降九月中》以“风卷清云尽,空天万里霜”勾勒出秋末的寥廓景象,而“豺乃祭兽”的物候观察,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。
霜降,既是秋的告别,也是冬的序章。它以霜为笔,以风为墨,在天地间书写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轮回。此刻,不妨品一口甜柿,赏一抹菊香,在传统习俗与养生智慧中,感受这份属于秋末的诗意与温暖。
返回顶部
扫一扫 关注我们